自打1903年莱特兄弟搞出了飞机,这玩意儿就成了人们的新玩意儿,在天上飞也成了挺时髦又省事的出行手段。坐飞机嘛,慢慢就变成了大家觉得很先进也很方便的一个选择。 但现在,就算物质丰富、收入尚可,对不少人来说,搭一次飞机还是挺吃力的。咱们国家有14亿人,其中10亿人压根就没坐过飞机,连国内航班都没体验过。 说实话,很多人心里都琢磨过要坐飞机体验一回,但一看到机票价钱,估计就会在脑海中反复衡量,这钱花得值不值。 咱们聊聊民国那会儿,老百姓要是想坐回飞机,能不能顺利买到票呢?跟现在比起来,那时候的机票价格到底是个啥水平? 有人讲,像徐志摩那样有文化有地位的人,要是想坐飞机,都得攒上好几个月的薪水。至于咱普通老百姓,一辈子可能都没机会摸到飞机,更别说亲眼见到了。 说实话,在那个时代,要想坐飞机,不光得兜里有钱,还得有股子胆量,毕竟那时候飞行还是挺冒险的事儿。 为啥我会这么说呢? 那时候,咱们国家专门的客机很少,大多数都是把货运或邮递飞机临时改改就用,安全性能根本没法跟真正的客机比,空难事故时有发生。 民国时期,坐飞机可不是件直达的事儿。你得在中途的城市停一停,给飞机加点油。这样一来,速度也就没有大家想得那么快。 接下来,咱们聊聊民国时期中国的空中交通那点事儿。那时候,咱们得说说中国民航运输是个啥情况。 说起中国的民航运输,其实开始得还挺早。那时候,中国第一个航空公司——中国航空公司,在1929年就在南京露面了。这个是国民政府交通部和美国柯蒂斯赖特公司一起搞的,但全是民国政府交通部在管,也是他们在运营。 那时候,为了加快咱们国家大城市民航基地的发展步伐,中国航空公司可是下了大本钱。他们先后砸重金打造了上海虹桥机场和南京明故宫机场,还精心设计了六条京沪往返的航线,重点运营的是连接南北的航班。 接下来,除了中国航空公司,咱们国内还有另一家航空公司,它叫欧亚航空,主要是飞东西方向的航线。 这两家航空公司,在民国时期那可是航空界的两大大佬,把控着国内的航空市场,而且还得到了官府的大力支持。 说起来,那两家大航空公司吧,虽然也有搞客运的飞机,不过数量真的不多,而且每次能拉的乘客也寥寥无几。 比如说,有美国公司给咱们中国的航空公司卖飞机,他们那儿有两种机型。一种是道格拉斯客机,能装40来号人;另一种是司汀逊客机,那载客量更少,连10个人都装不下。 这种老式的客机跟现在的民用客机相比,航程短得多,机身也小,装的东西少,燃料箱更是装不了多少油。因此,它们隔三差五就得停下来加油,这样一来,不但没省下时间,反而更耗时了。 这就像咱们现在坐公交车,到站就停车上下人一样。比如说,中国航空公司有个从北京飞上海的航班,它不会在两个城市之间直飞,而是得在天津、青岛、连云港、南京这四个地方停下来,加点油,也让乘客上下机,这样一来,整个飞行时间就变得更长了。 说起来,民国那时候坐飞机可真不咋地。但话说回来,能在那会儿飞上天的,都是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。就连鲁迅、徐志摩这些大名鼎鼎的文化人,他们赚得已经不少了,可要想坐趟飞机,还是得攒上至少俩月的薪水才行呢。 那么,想了解一下民国时期买张机票得花多少钱吗? 那会儿,在30到40年代初那会儿,要是你想搭中国航空公司的飞机,从天津飞到青岛,单程票价得460大洋;要是从北京飞到天津,那就便宜点儿,单程180大洋。 要是打算从北京飞到上海,那机票价格可真是高得吓人,单程就得掏两千块钱。 你得琢磨琢磨,民国时期那会儿,要是有2000块大洋,那得多有分量啊! 那时候,鲁迅这位大作家一个月才赚360大洋;徐志摩,那个写诗写小说的,一个月也就500大洋进账;蔡元培当北大校长那会儿,每个月能领600大洋,这已经是当时有文化有地位的人的高收入了。 那时候,拿粮食价格来算,一块大洋大概相当于现在的120块钱。从北京飞到上海,机票得24万多。就算打个五折,也得10万多。有钱人家咬咬牙,还能负担得起,但普通老百姓,压根儿就没那个钱和本事去坐。 那时候,老百姓一个月就挣3块大洋,想买张机票,得省吃俭用攒上整整5年,才能坐一次从北京到天津的飞机。要是想去上海,那更不得了,不吃不喝得攒上半个多世纪,这机票价格,简直就是天价。 之前说过,民国时期航空公司飞机不多,票价还都挺高。因此,那些非得坐飞机不可的人,往往会挑那些邮递或货运的飞机坐,因为这些相对便宜些。举个例子,写了《再别康桥》那首诗的徐志摩,他就是这么做的。 不过,那时候有些运货的飞机,压根儿就没法儿载人。要是碰上突如其来的坏天气,很容易就会掉下来,出事儿伤人。 那时候,徐志摩为了跟陆小曼的感情能够持续,还有保证日子过得好一些,就老是搭那种拉货的飞机到处跑,去给人做演讲赚外快。虽然他每个月挣的钱,换算到现在能有15万那么多,但还是架不住他们两个人花起来大手大脚,根本攒不下什么钱。 1931年的时候,徐志摩坐上了中国航空公司的一架叫“济南号”的邮政飞机,打算从上海直接飞到北京去参加个演讲。可没想到,半路上天气变得特别糟糕,再加上那架飞机又老又旧,结果就在一个山谷里头出了事儿,飞机撞毁了,徐志摩也不幸遇难了。 1933年,有个有钱人家的孩子,搭了架从上海去温州的飞机。没想到在舟山那边碰上了大雾,还有其他一堆坏天气。这天气把飞机的机器也给搞坏了,飞机就开始失控往下掉。结果,飞机上的乘客和机组人员,全都没能幸免。 肯定地说,比起民国时候的其他出行方式,飞机那可是相当快。不过,这种飞一般的速度,也就只有那些有钱有势的上层人士能享受到,咱们普通老百姓啊,压根儿就没这好命。 说实话,到了民国时期,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,坐飞机那简直是天方夜谭,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机会亲眼见见飞机是啥样。 从1920年开始,北京到天津之间有了飞行路线,这算是咱们中国民用航空的起步。那时候,民国政府还没能力自己造飞机,只能到国外去买,用来搞民航运输。 现在,一百年时间匆匆溜走,咱们国家已经有了超过4000架的民航飞机,航线直接飞到的有7565条,客运航空公司达到了40家。这规模,在全球能排到第二,咱们确实是名副其实的民航强国了。 与此同时,咱们的国产大型客机C919也在天空中自由飞翔,目的就是要让更多的国人能够坐上价格实惠、性能又好的国产大飞机,让好处真正落到老百姓头上。 #图文打卡计划# |